今年以來,全市上下深入學習借鑒浙江實施“千萬工程”經驗,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銀川市加快建設鄉村全面振興樣板區和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市決策部署,大力踐行綠色發展、科學規劃、久久為功、黨建引領、共建共享、塑形鑄魂等發展理念,對照上級要求逐項制定落實措施、壓實工作責任,持續實踐“四找四定”(找依據定標準、找優勢定示范、找差距定項目、找渠道定資金)工作路徑,全域推進“1+1+5”城鄉融合樣板創建,著力打造“產業強、農民富、人才興、文化活、生態優、村莊美、集體強、鄉風好”的城鄉融合示范村鎮,各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60元,同比增加1336元,增長8.5%。總量位列川區六縣第一,銀川市第一;增幅位列川區六縣第一,銀川市第二。
一是堅持協同發力,壓緊壓實三級創建責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對創建工作進行跟進督導,建立督查考核機制全面落實鄉村兩級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第一責任人職責。以實施《自治區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細則》和《自治區鄉村振興促進條例》為抓手,緊盯年初確定的96項創建任務,逐項明確責任領導、細化創建措施、限定完成時限,目前完成已85項,其余正在加快推進。召開全市城鄉融合示范創建和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亮曬比促”現場推進會,通過現場觀摩互評互推、互學共進,分享示范經驗、檢視自身短板,比學趕超的創建氛圍全面形成。
二是堅持統籌推進,全面提升創建工作質效。緊扣“1+1+5”城鄉融合樣板創建要求,堅持以產業振興為重點,立足各鄉鎮自然稟賦和特色優勢,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落實財政支農資金3.8億元,建設農業重點項目9個,完成投資1.45億元。完成糧食播種26.77萬畝,以奶產業、肉羊產業為代表的“六特”產業全面提質增效,奶牛、肉牛、肉羊存欄分別達19.7萬頭、5.36萬頭、71.8萬只。積極打造臨河“空港小鎮”、上灘產業融合、胡家堡漁樂營地、饒有興渠等一批特色農旅項目,依托寧羴源、夏能、尚品上灘韭菜等龍頭企業和成熟品牌影響力,全面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有效實現村集體和農民收入“雙提升”,目前海子井、長流水、沙壩頭、郭堿灘等11個村村集體收入突破百萬元,全市村集體收入預計突破6000萬元。承辦全國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保障能力建設暨中國良好農業規范工作現場推進會等各類現場會10次,相關經驗被全國推廣宣傳,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三是堅持強化保障,全面夯實創建基礎。持續加強要素保障,穩步推動資金、項目向示范點聚集。在資金保障方面,認真落實市財政連續三年每年給予1680萬元示范創建獎補政策,統籌使用各類涉農資金,確保以實施項目引領示范創建。在機制保障方面,及時調整市級領導聯系包抓鄉鎮、村聯系點,進一步選優配強創建示范村駐村第一書記,選派7名農村工作經驗豐富、善于處理基層復雜問題、責任心強、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干部擔任7個鄉鎮鄉村振興指導員,實現鄉鎮選派“全覆蓋”。完善鄉鎮黨委班子成員遍訪機制,每個包村領導定期聯系、走訪鄉村“能人”,引導其參與村級公共事務。在土地保障方面,堅持深挖各類閑置土地、固定資產等資源,收回盤活違法侵占和閑置土地7493.9畝,每年增加村集體純收入620余萬元、實現群眾增收550余萬元,在實現“雙增收”的同時,進一步拓寬城鄉融合發展空間。